港美股投资补税潮来袭?税务自查及补缴要点一览
自2025年初起,港美股投全国多地针对境内居民的资补港美股投资收益展开了自查补税行动。
北京、税潮上海、袭税江苏、查及浙江等地的补缴税务部门通过短信、电话、点览自查通知等形式,港美股投要求通过富途、资补老虎证券等境外券商投资港美股的税潮居民申报及补缴2022至2024年的境外所得,首轮重点关注高净值个体,袭税补偿金额范围从十万元到百万元不等,查及包括税款及滞纳金。补缴
许多问题随之而来:补税的点览法律依据是什么?涉及哪些税种?哪些投资者受到影响?补缴金额如何评估?
首先,从法律依据来看,港美股投中国居民境外所得的税收政策早已明确,包括境外投资收益、利息、财产转让所得等均需申报。与此同时,CRS机制使税务局可以通过信息交换获取纳税居民境外资产信息,目前尚需纳税人自行计算并申报。
其次,从税种分析,境外投资收益主要涉及资本利得税和股息红利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不过,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的资本利得暂时免个人所得税至2027年底,部分投资者考虑转投港股通,但港股通有标的限制和无法参与打新等问题。
第三,从市场影响来看,有香港券商表示,补税通知对公司业务影响不大。多年前内地居民通过境外券商投资港美股已被视为不合规,大部分持牌机构已暂停新增业务,因此行业整体的冲击幅度可控。
自5月起,补税通知的频率显著增加,覆盖范围扩展至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通过富途、老虎等券商开户的居民成为主要对象,自查要求集中在2022-2024年收入。首轮自查主要关注高资产“大户”,需要补交的税款及滞纳金从十万到百万元不等,许多投资者在接到通知时恍然大悟境外投资收益也需要纳税。
相关人士指出,自查不仅限于投资收益,还包括利息所得、财产转让和任职受雇所得,这四类收入均为重点提醒。
法律基础已明确
实际上,中国对个人境外所得征税的法律依据并未改变。财政部规定:居民从境外来源的利息、股息、租赁、转让等所得需单独计算应纳税额。然而,过去较少投资者接到补税通知,主要因国际信息交换和政策执行力度有限。
近年来,随着CRS机制的推行及税收政策的强化,征税执行力度有所提高。CRS下,金融机构需与税务局交换账户信息,但并无法判断盈利情况,纳税人需自查及申报。
中国还通过监控跨境资金流动、备案信息比对等方式,识别异常交易,一旦发现境外账户有大额资金往来,系统会生成风险预警。
此外,金税四期的全面实施也为税收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升了资金流向的追踪精度,进而加强了对个人境外所得征税的管理。
境外投资收益补税的具体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信息,个人投资境外资产的收入主要分为两类,均适用20%税率:
1. 资本利得税:港美股买卖的盈利部分需按20%纳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 = (卖出价 - 买入价 - 合理费用) × 20%。补税主要针对2022-2024年。
2. 股息红利税:对美股股息,美国扣除10%税款后,投资者需向中国补缴10%,综合税负为20%;港股的H股按20%征收,香港本地股因已扣除10%一般无需补缴。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盈利的计算以卖出成交为准,未卖出部分则无需纳税。此外,补税流程较为复杂,且在亏损年度无须纳税,但盈利年份仍需补缴,部分投资者对此表示困惑。
香港券商的反馈
在补税潮的影响下,部分人士认为将会有越来越多投资者转向港股通投资。港股通在资本利得税方面的优势明显,投资者在交易盈利环节可直接减少20%的税负,尤其对频繁交易和大额资金运作的投资者,潜在收益提升显著。
然而,香港券商也指出,港股通的投资标的较窄,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且无法参与热门的打新业务。
“本轮补税通知对我们业务无显著冲击。”某香港券商表示,当前存在的客户多为历史沉淀用户。虽然部分老客户因补税成本担忧减低交易频率,整体冲击程度仍在可控范围内。
本文转载自:财联社;XM外汇官网编辑:陈筱亦。
- ·“足球之乡”绽放全运激情!梅州承办十五运会群众组足球比赛交出完美答卷
- ·浙江颁出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 ·安徽“个转企”办理时限压缩至一日
-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三突出”推进“两个规定”全方位落实
- ·泉州打造数字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 全省首个华人华侨跨境选品平台“侨易邦”年交易额超150亿元
- ·湖北省市场监管协同执法办案平台极大提升执法效能和办案质量
- ·内蒙古市场监管局开展露营地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 ·AI赋能 分类监管 百日行动!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推进第六届进博会市场监管服务保障工作
- ·“内部指标”不能信、“捐资助学款”不要交、学校对招生结果无法干预!报读民办学校,梅州市教育局发布最新提示→
- ·北京:紧盯民生领域急难愁盼 建机制办大案树品牌
-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召开全省食品抽检多批次不合格生产经营企业约谈会
- ·全国第一个!上海市2023年重点监管食用农产品动态清单发布
- ·福建省新增6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广东紧抓食药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 突出问题整治整改
- ·浙江颁出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 ·重庆率先发布《和美乡村宜居指数》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