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游玩与野生鸟禽保持距离 当心鹦鹉热偷袭
鹦鹉热是外出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它主要通过鸟类,游玩野生鹦鹉比如鹦鹉、鸟禽鸽子、保持鸡鸭等传播给人类,距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当心其名源于最初在赏玩鹦鹉人群中发现病例。热偷暑期出游,外出泉州疾控提醒注意预防鹦鹉热,游玩野生鹦鹉与野生鸟禽类保持一定距离,鸟禽爱鸟人士也请注意,保持你的距离“朋友”可能让你患病。
一般人与人不会传播
发病后出现高热头痛
疾控专家介绍,当心该病原体最早从鹦鹉体内被发现,热偷故名鹦鹉热,外出主要在鸟类及家禽中传播,也称鸟疫,也可由染病动物传染给人。
鹦鹉热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和家禽,比如鹦鹉、鸽子、鸡、鸭等。人类感染鹦鹉热主要通过空气、气溶胶和密切接触传播,可能是吸入了带有病原体的空气或气溶胶,也可能是接触了被污染的禽鸟排泄物,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
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人感染鹦鹉热后,并不会立刻出现症状,潜伏期短则3天,长则45天,一般是5到14天。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类似流感的表现,通常为39℃以上高热、头痛、干咳、乏力、呼吸困难、肺炎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重症,病程延长甚至死亡。
不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
被抓咬挠伤及时消毒
疾控专家提醒,要预防鹦鹉热,市民在外游玩时,尽量不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类,与其保持一定距离。购买正规渠道、检疫健康的禽鸟,切勿购买来历不明或可疑发病的家禽和宠物鸟。
饲养鸟类宠物的人员要注意保持饲养笼器的干燥清洁,定时消毒。在接触饲养的禽类时,要注意卫生。在处理其排泄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戴口罩、戴手套,处理后及时洗手。若被抓咬挠伤,须及时消毒、清洁伤口,必要时前往医院就诊。
宠物如有可疑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宠物医生帮助。若自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且有鸟禽暴露史,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

- ·福建省支持实施新一批100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
- ·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围绕经营主体需求定制各项帮扶措施取得实效
-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迅速启动抗震救灾价格监管应急响应
- ·青海省市场监管系统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工作
- ·前三季度福建口岸出入境旅客超572万人次
- ·辽宁经营主体总量突破500万户
- ·山西规范网络社区团购经营行为 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常态化监管
-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推出两大特设许可事项智能审批系统
- ·省电子政务公司两项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
- ·江西启动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试点
- ·浙江率先发布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
-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出台十九条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 ·泉州探索特色共同富裕之路 典型经验做法面向全省推介
-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安护航”帮扶行动
-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广告监管领域以“三个扎实”推进平安青海建设
- ·河北省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持续开展助力企业提质增效